提高意识,更要有切实可行的防控举措。
新冠肺炎院内感染的比例因疫情发展和疾病认知的不同阶段而有差异,《JAMA》发表的新冠肺炎病例研究论文中41.3%的院内感染比例并不是恒定的。对于呼吸科、感染科和发热门诊等,因为平时就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所以发生严重院内感染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然而,包括内分泌科在内的科室,由于平时风险较低,加之新冠病毒感染者早期症状隐匿,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本身较弱,所以临床医生必须提高疾病防控意识。
提高意识不仅是认知上的重视,更需要配合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做到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对于有咳嗽、发热症状的就诊患者,即使没有湖北和重点地区的流行病学史,也应推荐其进行CT检查,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
●内分泌科医生接诊时原则上不需要穿防护服,但需要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患者、患者探视者甚至是其他科室医生的面对面近距离交流,如果没有戴口罩,交流时应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从而有效预防飞沫传播。
●加强手卫生,正确洗手和使用含有乙醇的速干洗手液,以减少病毒的黏膜接触传播。洗手时,注意充分揉搓掌心、指腹等处,这些部位相较手背等处更为重要。
●疫情期间避免加床,减少人员聚集。
石勇铨教授:
对医务人员来说,首先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尽早识别有新冠肺炎可能性的患者。
从整个医疗行为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卡前移,医务人员在碰到糖尿病患者就诊时,要更重视新冠感染或疑似病人的识别。
●设立分诊,发热治疗专区。发热患者,即使排除新冠肺炎,也需要设计专门区域就诊。
●根据国家需求,强化实施感染控制的措施和程序。
●特殊区域操作要更加规范,做好严格消毒。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抽血、临床检查、血糖监测等等,这关系到暴露和交叉感染的问题。
●增加全院新冠肺炎相关防控、诊疗知识的培训(实时更新,将线上和实践相结合)。

石教授还提到近日在门诊遇到一例糖尿病酮症伴有发热患者,根据上述措施,按发热进行分诊,而后马上送到急诊室,联系新冠肺炎方面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分析,经过3次检测均是阴性,最终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